帆书 |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youyi Lv3

关注公众号【拾光数据】,对话框输入【020】领取该篇PDF文稿~

🌱自我评价或说自我感觉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受诸多因素影响。

  • 人们倾向于过度高估自己智力、道德、能力、对场景的预判等等,同时倾向于忽视别人,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是比别人好的,尽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过高评估自己有双面性:在不影响自己工作、家庭和身体的情况下,往往是有益处的;但若发展为躁狂、偏执、自满,就需要调整。

    📚为何我们无法看出自己能力不足

  • 达克效应:无知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而能力较强的人则更倾向于低估自己。

    • 能力较低的人往往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来识别自己的错误;
    • 相反,能力较高的人更容易低估自己,因为他们假设其他人也具备类似的能力。
    • 典型表现
      • 过度自信,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
      • 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无法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 优越感强,认为自己比多数人优秀,热爱指导别人。
      • 凡是做成功的事都是自己的本事。
      • 喜好事后诸葛亮,凡是失败的事就会说“其实我当时就觉得有问题,我当时就都想过了,这事八成就是不行“。
  • 由于能力不足,表现欠佳者不具备合理评价自我表现的必要技能,即元认知缺陷

    • 技能与认知的耦合:做事的技能与评估表现的技能是同⼀能⼒,缺乏前者时⽆法正确判断后者。一个不擅长写作的人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和语言错误。
    • 无知而不自知。人们会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 自我中心的偏见。人们会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 🎯具体表现

    • 病觉缺失症:无法认识到自身缺陷的程度和存在的症状。就像一些听力下降的老人拒绝佩戴助听器,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存在听力问题。
    • 错误共识效应:优秀者容易低估自己。例如,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可能会低估自己对某些领域的了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大家都应该知道”。
    • 多数无知现象:⼈们普遍认为⾃⼰在”内在特质”(如腼腆、犹豫)上⽐他⼈更突出。
    • 否认:知道自己存在不足,但有意识地否认自己表现差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实验中被排除后,依然存在大量高估自己的现象,说明否认并非唯一原因。
    • 遗漏过错:无法掌握形成正确自我映象的全部必要信息。例如,在一个单词拼写游戏中,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遗漏了多少正确答案,从而高估了自己的表现。

📚为何我们的认知过程会出错

🐇元认知过程不完善:我们拥有的信息会得到错误结论

  • 我们的知识准确无误,但尚不全面。例如,很多人认为意大利是橄榄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知道橄榄是古罗马的重要产业,却忽略了西班牙的橄榄种植面积更大。
  • 我们的知识只是大致无误,但会有瑕疵。例如,一些孩子在学习两位数减法时,会因为不懂借位而得出错误答案。
  • 很多知识是伪相关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关联,但我们会强行类比。例如,有人会错误地将“小球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类比为“地球绕太阳运动”,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 证实偏差问题:我们更愿意去寻找能够证实自己假设的证据,而忽略其他证据。这种偏差会导致人们过度自信,甚至在面对相反证据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算命先生总是能找到一些“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说法,而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这些“证据”,而不是去质疑其真实性。

🐇经验和反馈未必能带来最优解

  • 🎯反馈可能存在的问题
    • 反馈的或然性:正确的选择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例如,一位家长因为一次打骂让孩子听话,就认为打骂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教育方法。
    • 反馈的不完整性:可以得知已采取的行为的结果,但无法得知其他行为的结果。例如,一个人无法知道如果自己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职业道路,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 反馈的隐匿性:部分行为会导致某些不可见的后果。例如,一个决策的长期影响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显现。
    • 反馈的不明确性:很难确定某个行为产生回报或损失的具体原因。例如,相亲失败可能是因为外貌、性格、谈吐等多种因素,但具体原因难以确定。
    • 反馈缺失:没人跟你反馈。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缺乏社交圈子而无法得到他人的评价。
    • 反馈的片面性: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想听的反馈,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意见。
  • 🎯个人在接受反馈时也有很多错误习惯
    • 我们更关注正面的反馈,很难接收负面反馈。例如,人们更容易接受“你很聪明”这样的正面评价,而对“你很懒惰”这样的负面评价则会抵触。
    • 人们有自证预言的倾向。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聪明,他可能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自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自己的观点。
    • 人们会有事后诸葛亮的现象。例如,当决策失败时,人们往往会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会这样”,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 寻求自我映象相符的反馈。人们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自我认知一致的反馈,而排斥与之相悖的观点。
    • 很多人会记错反馈内容。例如,人们可能会错误地记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自己的自我认知。
  • 🎯虚假的独特性:我们总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 可控性错觉:认为某种情况和特质是可控的。我们在驾车时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发生车祸,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驾驶行为。
    • 不可观察性陷阱:一种品质越难以观察,我们就越容易做出自利性的判断,例如我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多愁善感,因为这种情绪很难被量化和比较。
    • 不明确性偏差:我们常认为只有自己持保留意见和怀疑态度。例如,在一个团队讨论中,即使大多数人同意某个观点,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有不同看法的人。
  • 🎯道德优越感错觉
    • 表现: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道德优越的高地,认为自己的品性远比其他人的品性更好。例如,很多人在问卷调查中会高估自己在慈善捐款、帮助他人等方面的行为。
    • 产生原因
      • 评价别人的道德水平时,我们会根据外部路径(即客观数据分布)来判断;
      • 评价自我的道德水平时,我们却会忽略概率分布,而从内部路径(即个体案例和主观感受)出发。
      • 例如,我们知道大多数人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当我们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认为自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如何让自己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 学会洞悉情境状况

    • 当对一件事的情境情况一无所知时,不要轻易地做出一个判断。
    • 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相关事件的情境,从而导致错误预判,因此我们应尽力考虑到情境中的每个细节。

    🎯情境认知四步法

    • 具象化想象:详细模拟情境细节
    • 反向推演:思考”如果假设错误会怎样”
    • 数据锚定:参考历史案例的统计分布
    • 情绪校准:区分预测情绪与实际体验
  • 不要轻易指责他人

    • 尝试多看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形成自己进步的动力源。
    • 在他人面前表现得越谦卑,也会收获他人更多的尊重。
  • 与情绪做斗争

    • 情绪会改变人们对情境的认知,要专门采取行动来应付情绪。

    • 恐惧会让人们觉得情境无法掌控。当面对一个艰难的决策时,要冷静分析,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短期冲击:预留情绪缓冲期(如离婚后前两周不重⼤决策)

    ⻓期预判:建⽴”时间修复”认知(⼀年后痛苦会减轻65%)

  • 参考他人的数据

    • 把他人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参考他人在特定情境是如何做的。
    • 历史数据是有用的,多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哪些经验可取。
    • 例如,了解其他创业者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应对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 做决策之前三思

    • 比如做一个决策一定要去问身边的人,直到听到反对意见,才能够做决策。听不到反对意见的时候,不要轻易做决策,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 不管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如何,持之以恒地收集他人对我们的反馈,是促使我们自我改善、自我修正的重要渠道。

🎯德尔菲双谕示:”认识你自己”需与”凡事勿过度”结合,既避免无知自信,又防止过度自我怀疑。认知谦逊不是否定自我,⽽是在动态校准中实现更精准的自我定位。


  • “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
  •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无知的无知。”
  •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困难。越是坚信能够认清自己的不足,越可能反映出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 “一个人知识面越广越谦虚,认知层次越低则越固执。”
  •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把自己囚禁在方寸的认知之间,却还沾沾自喜。”
Powered by Hexo & Theme Keep
Total words 138.8k Unique Visitor Page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