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youyi Lv3

关注公众号【拾光数据】,对话框输入【016】领取该篇PDF文稿~

📚社交焦虑的形成

  • 社交焦虑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作“自我逃避”。

  • 要想了解自己的社交焦虑有多严重,就看看你的自我逃避现象有多严重。

  • 所谓“自我逃避”?

    一群朋友在一块儿聚会,大家都在聊天,你自己假装看手机,“我有事,很忙”,着急看手机;你到别人家里去,不跟人玩,玩人家的猫,就觉得别人家的猫、别人家的狗特别好玩。因为跟人说话费劲,跟狗玩会好一点。

🐇社交焦虑的三个层次

  • 社交尴尬,就是有时候稍微有点紧张,说出来的话不太得体。
  • 日常社交焦虑,也就是害羞,这种害羞会使你丧失机会。
  • 极度羞怯,会导致社交焦虑障碍。如果这个焦虑给你带来了痛苦,让你觉得它是生活当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你为此遭受过很多的损失,而且经常会为它纠结,这就是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的可能性来源

  • 遗传:焦虑障碍跟遗传有关。

    • 假如你有一个这样的长辈,ta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ta做什么事都会担心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看,这种焦虑的感觉会遗传给孩子。
    • 而这种焦虑没有客观的证据,它没法通过物理现象去看,或者找到一个大脑上的病变来看到这个东西。
    • 它就是自我报告,就是我们大家自己的说辞:我觉得很焦虑,我觉得很痛苦。
  • 习得:周围的负面评价留下心理阴影。

    • 在生活当中被别人评判,然后产生了焦虑,这个叫作习得性的过程,就是学习得到的。

🐇社交焦虑的核心是怕暴露

  • 怕暴露我们的焦虑状态、我们的不完美外表、我们有缺陷的性格、我们不成熟的社交技能,这四个东西是我们最担心被别人发现的东西。
    • 一旦别人发现我长得不好看,一旦别人发现我的腿很粗,一旦别人发现我根本不会跟人打招呼,一旦别人发现我这个人不会讲笑话,那完了,我就会被别人使劲地评判。
    • 担心暴露这四种状况,是我们产生社交焦虑的本质动力。

🐇社交焦虑的好处

我们也得知道社交焦虑的好处。首先就是“社交意识”这个东西不能够疯长。就像苹果树一样,如果苹果树不经过修剪,没有人剪枝,想长多高就长多高,结的果子一般就不好吃了。你得修剪它,才能结出好果子来。社交意识如果疯长的话,不加任何遏制,跟谁都想社交,见谁都想认识,那这个人八成是疯狂的。

  • 社交焦虑能够带来群体和谐

    • 如果一个人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那这个人起码是个好人,这个人起码是很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所以他能够带来群体和谐。
    • 能保持社会和团体的凝聚力。
  • 群体的和谐还有可能带来个人安全感

    • 当你用逃避的方法,当你去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时候,这会给你带来安全感。
  • 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是更好的伴侣

    • 他更容易体谅别人的感受,更容易成为更好的伴侣。

📚内向和社交焦虑的区别

  • 内向是天生的,社交焦虑大多是后天的。
  • 内向的人喜欢独处,社交焦虑者选择独处是为了避免焦虑。
  • 内向的人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判,社交焦虑者因为希望获得他人的称赞反而紧张。
  • 一个内向的人是可以没有社交焦虑的——我只是内向,但是我并没有社交焦虑,我不愿意参加那些活动,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恐惧。
  • 不过一个内向的人也好,一个外向的人也好,都有可能有社交焦虑恐惧,这种焦虑恐惧是很大的。而一个人如果真的变成了一个内向的人,他其实并不需要改变。
  • 内向是一种处事方法,而社交焦虑会影响生活

📚克服社交焦虑的实践方法

🐇对付头脑中的内在评判

  • 认识内在评判

    • 内在评判是我们的“不安全感”或“自我批评”。

    • 内在评判试图保护我们的安全,但往往让我们逃避。

      • 小时候穿一件新衣服上学会紧张,就觉得别人会看自己。其实往往一整天下来,别人都没发现你穿了件新衣服,这就是典型的内在评判。
      • 内在评判原本希望我们不要出丑,希望我们能够更受欢迎,但是它会适得其反。因为过度地害怕暴露,导致我们更容易暴露。所以焦虑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特别多消极的词。
    • 社交焦虑的根本来源是你脑海当中有一个声音,老在评判你:你很糟糕,你这样会被别人嘲笑。

    • 你要想知道你对什么东西最敏感、最容易产生这样的自我内在评判,你完成这样一个句子就好了:当我__(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时,很明显我__(内在评判指出我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我见到一个陌生的女性时,很明显我表现得毫无魅力,很明显我表现得非常局促,我不知道把手往哪儿放等等。你就可以看出来你的弱点到底在哪儿。内在评判的特点就是会低估自己,而会高估别人对你的重视。

  • 有无社交焦虑,在于三秒钟的差别

    • 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安抚杏仁核,压制紧张的冲动。

    • 社交焦虑者的大脑处理过程要比无社交焦虑者慢三秒。

      我们每一个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当中的杏仁核都会起反应:哎呀紧张了,有陌生人,我需要表现了。然后在这一刻:

      • 如果是一个没有社交焦虑的人,他的大脑皮层会立刻对杏仁核进行纠正,说:没那么严重,你就开开心心地跟人聊天就好了。大脑皮层是负责理智的,杏仁核是负责激动的,所以杏仁核一激动以后,大脑皮层马上安慰它说,不要紧,没关系。
      • 而那个有社交焦虑的人,大脑皮层也会安慰这个杏仁核,但是会慢三秒。就是这慢的三秒钟的时间,使得这个人可能已经选择了逃避的行为。
      • 这三秒钟的延迟,会导致我们在行为上出现一个变化。我们就可能变得局促,就可能变得逃避,就不想说话,去玩手机或者撸猫了。
  • 如何打败内在评判

    • 人对自己的评判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你出现了这种内在的质疑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那对你有用吗”,即这个内在的不断的自我评判对你有没有用?

    • 第一个方法叫作【替换】,将模糊的焦虑情绪具体描述出来。

      • 替换就是你不要莫名其妙地焦虑,你应该指明

        例:当你觉得很混乱,我的表现糟透了,大家都会嘲笑我,我完蛋了,我在学校以后没法见人了。

        • 这时候你就需要有个声音站出来,像律师辩护一样站出来说:谁会笑话你?他会怎么说?这种人多吗?有几个?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会说什么样的话?
        • 当你非常认真地去找到那个“指明”的方向,把它具象化的时候,你发现最糟糕的情况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替换”。
    • 首先要让它明确,我们经常会焦虑的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 去搞清楚最糟糕的结果会怎么样,谁又会怎么说,他说了以后又能怎么样,这个叫“去灾难化”。
    • 第二招叫【拥抱】,保持正念,对自我友善,意识到人性是共通的。

      • 我们头脑当中往往有一个暴躁的教练,不断地指责我们,使我们的改变变得越来越难,而且往往有些事我们就放弃了,使我们认为:就这样了,我这个人这辈子就这样。
      • 就像你永远唠叨一个人迟到,你总是指责他迟到,导致的结果是他就迟到,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改变。
      • 真正有效地能够改变的东西,是拥抱我们的焦虑感,也就是说你得学会自我同情,在你脑海当中去建立那个善解人意的教练。
        • 首先学会“正念”。“正念”很重要,通过看一个东西、闻一个东西、摸一个东西、听一个东西,叫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都能够把我们带回到“正念”当中,让我们回归到当下。你会发现回归到当下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我们往往都是因为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在烦恼。
        • 然后经常做一些自我友善的行为,就是在脑海当中告诉自己:你在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你已经努力了。而且你已经比上次做得更好了,我相信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 第三个就是告诉自己,人性是共通的。“既然我是这样,那恐怕别人也是这样吧?”。你会怎么对待别人,往往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所以你如果能够做到,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你就能够更多地感知到他人的善意。

  1. “内在评判只想让你做到最好,但它是以一种无效的方式让你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请跟它讲讲道理,告诉它你有多强大,提醒它友善胜过批评。你要告诉内在评判,现在我要失陪一下,去直面一些恐惧。”

  2. 如果我们整天被这个内在评判左右,我们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恐惧,我们根本没办法去处理真正要面对的那些难题,去想想看怎么样在社交场合说得体的话,因为你在跟自己头脑当中那个声音打架。

  3. 而那个声音来自哪儿呢?就有可能来自于小时候妈妈对你的遗传,也有可能来自于你小时候所遭遇的经历而产生的习得。

  4. 所以这些东西都是贯穿下来的,让我们知道了内在评判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学会替换,把它明确下来,然后学会拥抱,这时候你会更柔和地、善意地对待自己。

🐇假装自己能做到

  • 接下来就是行动。怎么样行动呢?你得先假装自己能够做到。如果你内在告诉自己就是做不到,那你可能真的做不到;但如果你先假装自己能做到,那就有机会了。

    例:有一个叫布兰登的人给自己找了一个目标,他说我要拍很多在纽约街头的人,他给自己定一年拍几百个街头的人的目标。

    • 街头的人干什么的都有,有人在乞讨,你要过去拍人家,这是很不礼貌的事。所以他要去跟人商量:我能不能拍你?这对于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讲,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
    • 但这个布兰登说,我得努力做做。他最后硬是克服了这件事,而且他发现比他预想的获得YES(同意)的比例高得多。
    • 而且并没有遇到别人突然拔枪,说:你敢拍我就开枪打你!这是他脑子里面想象的那个状况。大部分人都说:好吧,来。就算有人拒绝,也没有那么尴尬。

🐇进行结构化的角色扮演

  • 当社交焦虑者被赋予一种角色时,他们反而不会害怕

    例:周星驰就是典型的演电影的时候无厘头,怎么演都行,放得非常开,但在私底下采访的时候,他变得很拘谨。他甚至说自己是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人。这个原理就叫作“角色扮演”。

    • 也就是说,如果你告诉周星驰这么一个很内向、非常羞怯的人,让他大方一点,他做不到,他没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突然变得非常自在、非常大方,因为他就是有这个焦虑感。
    • 但是,假如你告诉他说:你去扮演这个无厘头的角色,你不是你,你是一个角色。他就无所谓了,所以角色扮演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开始假装自己能做到。
  • 这叫作“结构化的重要性”,结构化就是用角色来呈现。

    例:有一个实验是这样做的:

    • 一群人在那儿等着治疗,有人有社交焦虑,有人没有。
    • 这时候安排了一个演员进来,这个人就负责跟每一个人搭讪,跟每个人聊天。有社交焦虑的人就不爱跟人聊天,会觉得不舒服。
    • 但如果我们给每一个人布置一个任务,说在候诊时你们需要了解身边人的家庭特征、他们的职业。当你给每一个患者布置了这样的任务以后,发现所有人的焦虑感都大幅下降。
    • 因为他有了一个角色,他有了一个结构化的安排,这种结构化的安排会让他觉得很自在。
  • 如何应用?学会给自己找角色。

    例:有个女孩在医院里工作,非常内向,最吃亏就是开会。

    • 一遇到开会的情况,别人都在那儿争论、侃侃而谈、讲观点,她就觉得我人微言轻,就算了,不说了。不说呢,又会觉得很难受、很痛苦,很多意见没有表达,成了公司的小透明。
    • 后来有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反馈,是一个病人告诉她的。那个病人说:上次你帮我争取的那件事,非常感谢,特别好,谢谢你!
    • 这件事情给了她一个巨大的启发,于是她给自己加入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叫作“我是病人的代言人”。当她给自己确定了这样一个“病人代言人”的角色以后,她在会议上就突然变得敢说话了,因为她愿意说:我代表病人讲两句
    • 如果在一开始没有达到很自在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结构:我今天来,是要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当你作为这么一个角色在这儿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地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 提醒:不要给自己造一个逃避的结构。

      • 你参加聚会说我今天的任务是帮大家洗碗,这就是逃避的结构。这个结构一旦造出来,你就躲去洗碗了,你就不跟人说话。
      • 所以你需要给大家一个结构。比如说,你是这个聚会当中唯一的中国人,其他全是老外。我今天来这儿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时候你的话也来了,你也知道该说什么了,而不会变得很尴尬,在那儿不知道该做什么。
      • 所以不要给自己一个逃避的结构,而要给自己一个融入在里边的结构,这时候更容易让我们放松。

📚有意识的暴露练习

  • 在刚刚进入社交场合的时候,一定是抓狂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焦虑的时候如果你选择逃避,直接就到放松的状态,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说,立刻去看手机了,跑到阳台上一个人喝酒去了……不跟别人说话,你很容易从抓狂直接进入到放松的情绪。

  • 但代价是下一次你还得这样,然后你会错失很多社交的机会,因为你永远都是直接逃避到这儿了。但是如果你愿意坚持一下,在这个抓狂的时候勇敢并且坚持住,别走,跟他们聊一会儿,然后你发现你会逐渐地放松

  • 上述过程尝试多次,这个事基本上就平了,也就是你的抓狂程度会越来越低。这就是“暴露法”。

  • 主动地放弃安全行为,去做稍微有一点点出丑的事,会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主动放弃安全行为,也可以完成一个完形填空:

    • 我的挑战(如果不焦虑,我会做什么):_______。

    • 我想放弃的安全行为:________。

    • 这时候你需要一次一次地去尝试,然后逐渐地把你的安全行为放低,慢慢地你就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了。

      甚至比如说:

      • 我们去参加一个聚会,结果场合着装没做好,你没有收到通知,不知道人家要穿正装,只有你一个人穿着运动服,参加进去了。
      • 没关系,把它当作一个锻炼的机会。孔子表扬子路,说子路穿着特别糟糕的衣服,跟那些穿着狐裘的人站在一起,能够做到完全淡定、面无愧色。
      • 我们如果出现了这些尴尬,能够淡定地与它相处,其实很有可能你会成为那个聚会上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人。
    • 一种淡定的情绪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很重要的,所以直面你的恐惧,找到你的安全行为,然后通过一次一次的暴露,一次一次的练习来改变它,这就是最有效的行动。

📚社交焦虑的6大陷阱

🐇陷阱1“我必须时刻监控自己和自己的焦虑”

  • 实际上,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做事上,而不是放在内在评判上。
  • 把事情聚焦在做事上,“心流”就会出现。如果你做一个事觉得无聊,一定不是这个事的问题,而是你做事的方法的问题,所以由内而外转移你的注意力。

🐇陷阱2“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

  • 有时候会遇到一个人演讲下来,我说讲得真好,他说:啊?没有,我紧张死了。实际上你根本看不出来他紧张,但是他会觉得全场的人都能够看得到自己的紧张,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这个东西叫作“透明度错觉”。
  • 大量的人都会有透明度错觉,觉得自己内在的想法被别人看得一清二楚,但实际上别人看不到,别人还以为你非常从容、非常淡定。

🐇陷阱3“人们都会评判我”

  • 实际上,人们会很快忘记你,这倒是真的。你应该担心的是别人会忘记你,而不是别人会整天评判你,没有人有那么多闲工夫。
  • 孔子讲“夫我则不暇”,我没有那么多闲工夫,整天评判别人。

🐇陷阱4“我们必须表现得完美”

  • 这会给我们带来“错失恐惧症”,就是我们要敢于平庸。
  • 你所表现的平庸,有可能在别人看来可能反倒会更有印象;而一个过度使劲的人,反倒会让别人觉得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表现正常是很重要的。
  • 我们没法知道别人会怎么评判我们,那个东西你左右不了,那跟他的经历、他的价值观、跟他曾经有过的心理上的创伤都有关系。
  • 你怎么能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呢?你做得再好,这个世界上依然会有一大半的人根本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或者恨你,这都是有可能的。

🐇陷阱5“我的社交能力极差”

  • 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能力极差的话,你就会影响到你的社交,所以你要知道,社交能力差这件事是焦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是因为你焦虑,所以导致你的社交能力差。所以不要给自己贴一个标签,说我是一个不善社交的人,我是一个很焦虑的人——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
  • 有的人不太会说话,但是人缘很好,所以重要的是你需要把你内在本真的部分表现出来,然后对其他人友好。

🐇陷阱6“喝酒能让我放松”

  • 有社交焦虑的人,如果试图通过喝酒来掩盖这个焦虑的话,会带来很多伤痛。
  • 不喝则已,一喝就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要试图通过喝酒来让自己放松,这是一个要逃避开的陷阱。

📚与人为善,敞开心扉

  • 不要将实用性视为社交的唯一目的,你要做的事是自己温暖,然后与人为善,这个是很重要的。

  • 社交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邻近性和重复性

    • 同事在一起,有可能他们给你的帮助会比你们家的亲戚更大。因为亲戚离得远,同事离得近。
    • 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要想成为朋友,简单的认识、发两封邮件是做不到的,至少要经过六到八次的深入交谈,才有可能成为朋友。老在聚会上见面的人未必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你只是简单地说:嗨,又见面了。你们俩能够沟通、聊天六到八次,这个才能够成为朋友。
  • 更多的信息披露:与别人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

    • 我们如果想要在邻近性、重复性中获得友谊,你需要承担领导角色。
    • 这些工作会使得你更多地跟别人产生重复的机会,然后更多地做信息披露。
    • 信息披露不意味着暴露所有的隐私,但是你需要让别人知道你从哪儿来的、你受过哪些教育、你上过哪个学校、你们家小时候什么样子、你们家大概是做什么工作的……
    • 当这个公开象限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也会容易变得更加受欢迎。
  • 表现出对别人的喜欢,不要吝啬夸奖

    • 人们都喜欢跟喜欢自己的人交往,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受人欢迎,你不要一天到晚挑别人的毛病。你见到了好的人、见到了好的行为,你要经常性地讲出来。
    • 你在心里喜欢不管用,说出来对方才能够知道,这样你才能够成为一个温暖友善的人。
    • 所以,如果我们心中抱定着一个想法:我们要关爱别人、对别人施以温暖,至于能够回报多少并不重要。这时候,你的社交关系一定会变得更好。
  • 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研究:(指路TED打卡号第53篇,TED资料获取:公众号【拾光数据】后台发送【TED】)

    • 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那些社会联结更丰富,也就是与家人、朋友、群体连接更紧密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 社会联结不是指数字、数量,而是质量问题。健康快乐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要有温暖的人际关系。温暖意味着善良和值得信任,这些特质会促进联结。联结能够带来幸福、健康、长寿。
    • 你不一定要开朗、外向、自信或者受欢迎,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善良,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有。
Powered by Hexo & Theme Keep
Total words 138.8k Unique Visitor Page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