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公众号
【拾光数据】
,对话框输入【014】
领取该篇PDF文稿~
📚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
-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当一个人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无论是你还是对方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你们的某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需求: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资源。
- 感知他人的需求:这一能力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非常关键。
- 确认是否准确听取了他人的需求:这是冲突化解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技巧。
🐇非暴力沟通的结构
非暴力沟通的结构: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
- 第一步:说出一个事实。说出感受,而不是说出评判。
- 第二步:讲出自己的感受。
- 第三步:讲为什么。
- 第四步:讲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要求。
学会表达需求,而不是指责。“你最好别回来”,这是指责,“你根本不关心我”,这是指责,这种指责根本与你的需求无关。
🐇造成暴力沟通的因素
道德评判: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以后,我们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定义,说你这是不尊重我,你这个人是没修养。
比较:你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不如谁谁谁?
回避责任:有特别多的人喜欢说“我不得不”。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把“我不得不”改成“我选择”。我虽然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不加班的话,我就没法承担责任,所以我选择承担责任,这时候你的负面情绪马上就会下降很多。
强人所难:威胁。你要是不听我的,那我就立刻怎么怎么样。那行,你不管我。你不听我的话,我不管你了。
🐇学习非暴力沟通
第一步:观察
:也即看事实。区分观察和评论。
- 有时候我们一张口说的话就是一个评论,而不是观察事实的一个结果,没有呈现真相。
- 在说行为的时候,你要么说事实,要么说观点。事实就是我们这儿所说的观察,而观点就是我们这儿所说的评论。
评论:“小张,我觉得你最近工作状态不太好。”
观察:“小张,我看了一下考勤记录,上周你有三个迟到记录。”
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对方反弹的东西。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你讲话的时候,对方就更容易接受。
不要轻易去给别人下定义、去评判别人,这是一个美德。
第二步:要体会和表达感受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要么压抑出病,要么就突然会暴怒,欺负别人。因为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它在他的生命当中不断累积。
宣泄情绪也并不就是对的,而是你要照顾自己的感受,也即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跟别人去沟通你此刻真实的想法。
感受:“你这一周都是十一点钟以后回来,我觉得很难过,很孤独。”
评判:“我觉得你根本不照顾咱们家,只把咱们家当旅馆。”
后者代表着伤害,因为这里边充满着评判,而当你说我感觉到很难过的时候,对方是会照顾你的,因为这是你的感受。
第三步:找到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中听的话时,我们通常有四种反应的方法。
- 第一种反应是责备自己,内疚,这事都怪我。
- 第二种反应是责怪他人,说这事怪他,要不是他我就不会这样。
- 第三种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第四种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两者都会带来暴力的情绪,我们要学会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需求,而不是指责。
但是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得到,因为我们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这个地方,卢森堡博士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每个人成长有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叫作情感的奴隶
- 凡是做情感的奴隶的人,就算干到退休他都觉得好压抑,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忍辱负重,总觉得自己为别人牺牲了特别多的东西。
- 第二个阶段叫作面目可憎。
- 关我屁事,这事不归我管。我爱怎么地怎么地,谁都跟我没关系,我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你会得罪很多人。
-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之道,叫作生活的主人。
-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 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 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非暴力沟通绝不是教你忍辱负重,啥事都憋着别说。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你可以非常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不会轻易地用语言去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并无助于你解决这个问题,这只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一团糟。
- 第一个阶段叫作情感的奴隶
第四步:请求帮助
-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把要什么提出来,越具体越好。
- 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谈话的目的。把自己谈话的目标讲清楚,并且在你提出了要求以后请对方反馈。
- 请注意哦,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因为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命令别人。
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对方有可能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会有情绪,会大吼,这很正常。这时候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倾听,即千万不要希望对方停下来,或者千万不要打断对方。哪些东西是阻碍倾听的?
打断:“我觉得你应该”
比较:“你这算不了什么,跟你说我那个事”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会怎样怎样”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
回忆:“你这事让我想起来”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不至于”
同情:“哦,可怜的宝贝”
询问:“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是昨晚怎么怎么样”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
这些东西在谈话当中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它们都无助于你体会对方的处境,而会让对方的情绪更加抓狂。
而在对方情绪抓狂的时候,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去体会他的感受,说我能够理解,这叫作反映情感。
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的时候,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
🐇表达感激
- 人愤怒来的时候是挡不住的。当你真的很愤怒,真的生气得要死的时候,最核心的是把尚未满足的需求讲出来,让对方直接感受到你真的很生气,这时候反倒有可能帮助对方解决这个问题。
- 表达感激。人在生活当中应该更多地表达感激,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 表达感激有三个步骤:
- 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们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 我们现在的心情怎样?
- 只要你很开心地把这三件事说给对方听,对方就一定会为你再做这样的事,没有任何问题。
- 这一招叫作二级反馈,就是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这个会让对方很乐于继续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人们都希望能够让别人喜欢,这是人类原始的天性。
- 表达感激有三个步骤:
小结: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
📚在爱情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练习非暴力沟通
亲密关系中的典型冲突:男性不会体会自己的感受,女性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场“小危机”:情侣之间的常见问题,如“我今天有什么变化”。
练习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 请问我做的哪件事情导致你的人生一点也不美好?
- 当我在做某事时,你有什么感受?
- 你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角色扮演中注意的问题
- 如果我说的太多,请阻止我
- 你想让我怎样,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 表达感受和需要
批评:让人们不可能发自内心沟通的方式
避免所有让人听起来像批评的话
避免带有强迫意味的暗示
🐇放下各自的伤痛
- 换位思考
- 第一,要在场,关注对方当时的想法
- 第二,检查,确保你理解他人的感受
- 第三,陪伴,直到对方倾诉结束
- 治愈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同理连接
- 不要混淆同情心和同理心
- 面对他人的强烈情绪,保持镇定
- 第二阶段:以非暴力沟通的办法表达悲伤
- 第三阶段:表达过去的需要
- 第四阶段:反转理解
- 第一阶段:同理连接
- 让生活从容起来
- 愤怒时,使自己慢下来,看到愤怒,了解背后的需求。
- 愤怒处理四步骤
- 第一步: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
-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 第四步:将愤怒转化为其他感受
- 我们一生都在努力让自己的身体、感情慢下来,这样我们就能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生活。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跟孩子也能进行非暴力沟通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
-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惩罚从来不起作用。
- 使用任何强迫的手段都会引起孩子的抵抗。
- 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还会阻碍孩子因为我们希望的原因行事。
奖励也有局限性
- 奖励也是将权力施加于人,因此也具有局限性。
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与尊重
- 不要将孩子当作无法沟通的人,而是与他们谈谈。
强制力的使用:在一定的场合下,我们必须对孩子使用强制力
- 当没有时间交流,而孩子的行为可能对他们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时。
- 某个人不愿意谈话的时候。
让孩子做好应对暴力沟通的准备
- 孩子们经常会在各种场合遭遇得不到无条件尊重、接纳和爱的情况,因此他们需要做好进行暴力沟通的准备。
🐇家长应该怎么做
- 改变你所谓的沟通方式。
- 不能把自己定义为权威,只要是你想让对方依你的意思,对方就一定会抗拒。
- 记住,放任不管与强迫之外还有第三种方法。
- 有意识地让对方不做我们所希望的事,而是努力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 希望孩子帮助你时,应该请求或者协商,而不是发号施令。
🏡Takeaways
- 非暴力沟通的结构: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
- 沟通始于观察:区分观察与评论,以事实为基础进行交流。
- 表达真实感受:用”I”语句诚实地表达个人情感,而非隐藏或压抑。
- 识别需求: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求,识别并表达这些需求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 提出具体请求:清晰、具体地表达你希望他人如何行动,以满足你的需求。
- 倾听胜于评判:在对方表达时,全身心地倾听,避免打断、比较或评判。
- 反映情感:准确地反映对方的感受,以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和理解。
- 选择生活的态度:我们无法控制事件,但可以选择我们对事件的回应和态度。
- 愤怒的正确表达:愤怒不应通过指责他人来表达,而应关注自身的需求和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 感激的力量:表达感激可以增进人际关系,通过具体指出对方的行为、它如何满足了你的需求,以及这让你感到怎样。